close


『好問之人一無所失,畏問之人恥於學。』

這是屏東爸爸對後生晚輩諄諄的教誨和期許。

查了一下資料,該句古訓應該出自於唐朝韓愈的〈師說〉一文。

〈師說〉的時代的背景,是從魏晉南北朝以來,實行所謂的「九品中正」的制度。權貴的子弟只要世襲,即可得到功名利祿,造成當時有權位的人深信,人品、中正之氣等等特質,是透過先天遺傳而來,而非後天琢磨學習。長此以往,造成士代夫驕縱成性,以不必向別人學習為傲,而恥於學。

韓愈(西元768-824) 一生的仕途,並不順遂。

西元819年,在刑部侍郎任內,因為反對唐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雖然韓愈留在潮州只有短短的七個月,但卻引領當地文風,造成長遠的影響。

來自廣東潮州府的客家人,在屏東內埔(西元1721年朱一貴事件後成立的自衞組織「六堆」中的「後堆」)建了一座「昌黎廟」(始建於西元1803年,「昌黎」為韓愈家族的郡望),供奉的就是韓愈,據說甚為靈驗,附近的莘莘學子莫不希望一拜以求考運亨通。

廣東潮州府的人為了紀念韓愈,就把流經潮州的河川改稱「韓江」,韓江東岸有座小山叫做「韓山」(今筆架山),而在「韓山」下也建了韓文公祠。

潮州韓江上的船橋古蹟叫「廣濟橋」,屏東內埔「昌黎廟」旁的縣道就是「廣濟路」。一座「昌黎廟」,從廣東到台灣,從唐代到民國,貫穿1,200年,就是源於韓愈一人。

學問就是學著怎麼問。屏東爸爸要我們勇敢去問,從1,200年前韓愈的「師說」出發,至今依舊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好問之人一無所失,畏問之人恥於學。』看起來很淺顯,但實則蘊含極為深奧的道理。

2023/2/1 好問之人一無所失,畏問之人恥於學 Damakey

P.S. 師說全文,來自〈古文觀止〉

〈師說〉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