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明山的民宿餐廳吃飯,有白切走地鷄、山竹筍、過貓、炸明蝦、炒蕃薯葉、燉南瓜、山藥枸杞鷄湯等等,真是山珍海味。
吃罷,才發現有一碗白飯剩了下來。雖然一碗白飯沒多少錢,但是大家非常惜福,一致堅持應該打包回去。
剛剛才參觀過竹子湖的蓬萊米故事館,沒想到那個故事不只展覽在館裏,也活活發生在今天的餐桌上。
大姊、四姊、四姊夫、小哥、小姊,總共加起來約三百歲的人,下過田,應深切了解到農耕粒粒稻米的辛苦滋味。要珍惜每一顆飯的心思,是深深鏤刻在他們辛勤的DNA之中了。當然,更不能浪費一整碗的白米飯了。
竹子湖在陽明山上,三面環山一面朝向台北盆地,地形相對封閉。在日據時代,日本人特地選擇在此處育種,以避免原生水稻和其它不明的水稻品種雜交。因此在竹子湖留下了原種梯田、氣象觀測台、派出所舊址、水車寮等等的人文歷史遺跡。
想念故鄉的日本人,在竹子湖也種下了不少的櫻花,至今號稱已經百年。百年櫻花,幸運躲過各種人為和天然的災害,她們至今的存在,令人不禁肅然起敬。櫻花如今每年也依舊盛開,只是不再是為了佔據別人故鄉的日本人,而是認同此地為故鄉的台灣人。我在想,如果當時日本人能預知遲早的撤離,他們還會種下百年的櫻花嗎?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竹子湖第一種育成的稻米,是「中村種」,後來正式取名為「蓬萊米」。「中村種」早已從台灣絶跡。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從冷凍庫中取出了60顆1983年收成的中村種,送給故事館,成功地完成了復育。只是那批封存了將近30年的種子,發芽率只有5.76%,遠低於理論值的30%。
在挪威和北冰洋之間,蓋有一個種子庫,又稱種子的諾亞方舟,以備未來一旦地球發生了毀㓕性的破壞,人類可能有另外一個新的開始。可是,封存了才近30年的稻米種子,發芽率居然已經那麼低,是否警惕著我們,人類可能沒有second chance,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才好。
日本人曾很嚴厲地統治過台灣,但也在糧食生產、水利、橋樑道路等等民生的事務上,留下極為嚴謹的典範。參觀「竹子湖稻米原種田故事館」,就是讓我飲水思源,更深入一步了解台灣的近代史。
在上陽明山的時候,碰到了濃霧。到了竹子湖時,卻藍天白雲。可是接下來,霧氣時聚時散,令人難以捉摸。氣候潮溼的竹子湖,古早時是個大泥潭,長滿了箭竹。風一吹,遠遠看來像湧動的湖浪,所以叫做竹子湖。我想,隨性的霧,是更添加了她陰晴不定的神秘吧!
一碗剩下來的白米飯,盛滿了我們台灣人的惜福。我思想起......
2016/1/2 一碗剩下的白米飯 Damakey
- Feb 07 Sun 2016 07:21
一碗剩下的白米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