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時光是有限的,人的一生到底能擁有多少幸福的體驗?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把生命的存在當成一種幸福,爾後好好珍惜;在於我們能不能把自己該負的責任當成幸福,然後坦然承擔;在於我們能不能把超越自我當成一種幸福,爾後不言放棄;在於我們能不能把物質上與人的差距當成幸福,爾後潔淨心靈;幸福不是索取,不是攀比,不是逃避,更不是佔據物質財富的多少,而是付出和給予,這樣我們才能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是有意義所、有價值的,這樣我們就會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體驗,它和悲傷、痛苦、失落一樣,只是我們在生命中諸多體驗中的一種而已。人的一生中到底是幸福多一些,還是失意多一些,取決於我們如何解讀「幸福」,幸福和其他的生命體驗關係並不是加減法的關係,所以不是幸福體驗多了,其他體驗就會減少。
人的一生應該在豐富的生命體驗中度過的,當我們成年以後,我們的生命體驗不能再停留在他人、他物對「我」的施為上,而更多的應該是自己主動去思考、去選擇、去取得幸福的體驗,只是有這樣,當生命結束之時才會無悔!
(中略)
坦然接受獨一無二的自己,真心真意地愛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無需顧慮別人對你的看法,用心感受幸福的呼吸,無論何時請記住,你的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
康德說:「生氣是拿到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為別人而生氣,是不值得的,也是不幸福的。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定義幸福的方程式為:幸福=效用/欲望。所以,要更幸福有二個方向可以努力。
一方面可努力去追求效用極大,依照馬斯洛,就是追求下列各種需求的滿足:
(1). 生理的需求
(2). 安全的需求
(3). 社交需求
(4). 受尊重的需求
(5). 自我成就的需求
(6). 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
當然,這是一般你我世俗的追求。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過檢樸環保的生活,減少自己的需求,實行Less is more的哲學,如此以往,人變得容易満足,也就是說容易感到快樂,也就自然自在地幸福了。
而這就是僧眾修行的夙願了。只是,欲無欲是不是最大的欲呢?
奧卡姆的剃刀定律,簡單化複雜的人生,把不重要或多餘的用剃刀刮除,那麼我們會發現真正需要的,並不真的總是那麼多。
幸福就是愛的付出。張愛玲在《半生緣》這本書,對於長期付出甚至已經雲淡風輕的愛,詮釋道:「所謂真正的愛,不是真正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是年深歲久之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縱使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了,也得小心付出、仔細維護。記得「破窗理論」吧!不要讓不幸福的小破窗,暗示並主導我們的人生,以致所有的幸福都破了。
杜根定律說,「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後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既然人生有限,我們不妨只對最在乎的那些人去付出,那麼就可以得到最極至的幸福。
如果和其他人一起為幸福付出,也可以AA(Acting Appointment)制喔。因為經濟學告訴我們,在團隊中總可能有人會搭便車佔便宜點了比較貴的菜式,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默默吃虧、生氣了。
當然,如果您想通了,愛的付出,吃虧就是佔便宜,那倒也不用大家都要傷著和氣,非得堅持都去做荷蘭人(go dutch )了。
*:《咖啡館裏的哈佛經濟學》,閆岩著
P.S. 引用的理論和格言,出自《咖啡館裏的哈佛經濟學》一書
2019/6/5 幸福的AA制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