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台北市往陽明山遙遙望去,就在它的裙擺碰到淡水河的方向,有三棟非常突出的建築。説突出,但是就刺在視網膜上的違和感,倒不如說是突兀來得貼切了。

仰望陽明山,從很早以前就已經有雄踞在山頭上的大學建築了,雖然令人不快,但是以陽明山的體量和和角度,勉強也可以視為皇冠上的珠寶。

但是在陽明山腳下的那三棟建築,則真的令人明顯感受到心中所起的疙瘩。

從淡水捷運站出來,穿過淡水市區和淡江大學,經過了輕軌淡金線的北新站,走的是往三芝方向的101縣道。然後接北3縣道,一路往南偏東,朝新北投的方向走。

記得是在興福寮的附近,看到了一棟橢圓柱型的超高建築,然後在小坪頂才注意到,其實還有另外二棟已經完工的,而在稍低的位置,還有一個大樓的工地。

然後,我想起了曾經從台北市遠遠看到的那三棟突兀的建築物。

比對了以前的照片和在google maps上的位置,我幾乎確定就是它們了。

事後查了一下小坪頂的豪宅建案,才發現自己跟這塊土地脫節得有點厲害,居然不知道曾經轟動過台灣建築界及政壇的事情。

小坪頂是陽明山西南側接近淡水河的小山,位置大約是淡水和北投的中點。從那兒往北可以飽覽整個淡水河口,往南可以觀賞關渡平原和台北市區,景色十分獨特優美,也成為了建商爭相興建豪宅的一級戰區。

小坪頂在建築界叫「八掛山」,因為當年同時有八家建商在那兒推案,但是都慘遭滑鐵盧,通通「賣掛」在那座小山上,所小坪頂就叫做「八掛山」了。

後來有建商,有台資也有中資,不信邪,在小坪頂上投資開發豪宅大樓。

其中橢圓柱型的大樓,號稱可以看到360度的景觀,是建商去了三趟紐約,三顧茅廬,帶去了空拍機取得的地景,才得到貝聿銘的首肯負責設計的。

貝聿銘在2019年辭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有名的作品是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而在台灣,貝聿銘也有不少創作留世:台中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八里垃圾焚化廠、新竹垃圾焚化廠。

貝聿銘的建築設計,講究利用光線和幾何圖形,讓建築物與自然融合。

以幾何的橢圓及360度的採光設計,看來和貝聿銘過去的設計是一脈相承的。但是,一個那麼大體量的建築,矗立在溫婉的淡水河口,並且無時無刻挑戰著從台北市眺望而來的視線,是不是有融入自然,是一大疑點。

在網路上有一則報導,說一位台商,租了小坪項高樓的豪宅(但不是貝聿銘設計的那棟),結果他住到九月份就開始受不了,後來退租了。因為在季節交替,山上經常起大霧,開車危險。另外到了秋、冬之際,小坪頂上的風是用灌的,既無法走出到陽台賞景,而凌厲的風聲也令人居不安穩。

現正經過小坪頂,從南往北望去,還有一大片建商廢棄那兒的低樓層別墅空屋,在山坡上層層疊疊,好像一個龐貝的古城。

貝聿銘先生在設計天境ellipse360°的時候,年事已高,應該是沒有親臨小坪頂的現場,尤其是在秋冬之際應該沒有在那兒待過,不然他應該不會設計出如此「人定勝天」而與自然風水相悖的建築物了。

幾年前,在洲美快速道路旁,我曾問過一位在那附近遛狗的阿桑,對陽明山腳下那幾棟建築的看法。

她說,你是說那三枝香嗎?那附近墓地很多啦!風水不好,沒有什麼人會買。

看起來還真像在陽明山下插了三枝香,而這種評論就有點太毒了。

我們總相信福地福人居,但是福地上的建築物,應該是設計成與自然相融合才好。很多設計師,還特意把建築物隱藏到自然裏,體現在亙古的大自然面前,生命短暫的人類應該要有的謙卑。

據說那兒的豪宅有三成賣給了大陸的客人了。如果碰到他們,我們也只能跟他們說抱歉了,這是台北淡水河口的風土,從明清吹到民國,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前來而有須臾的改變。

到了新北投,唯一的安慰是靜謐的北投圖書館。捻亮了桌前的一盞黃燈,透過手上的書,傳來了我當下需要的溫度,安定些許剛剛在小坪頂被驚嚇了的靈魂。

台北101509.2米,是台北顏面上急長的青春痘。而小坪頂上的建築,據說海拔360米樓高140米,是可以與101爭高下的了,那麼又是什麼?

我們緬懷的是,過去的美好;因為沒有太多的超高大樓,所以我們還擁有台北的天空。

Less is more.

你了解我的明白的。

貝聿銘先生大慨萬萬沒有料到,他為亞洲設計的唯一豪宅,精心地把台北的景觀360度盡收到了買家的眼底了。但是,來自四面八方矚目的在地眼光,居然會是一種令人陌生的敵意、嫉妬甚至是詛駡。

路線:淡水捷運站-淡江大學-北投子-小坪頂-新北投捷運站-北投圖書館。

距離:15.5 公里。

難度:小緩坡。

景色:北3車子不少,小坪頂視野好。

2019/6/5 台北的天空 Damakey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