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光復火車站往南,走到了9號道路和193道路之間,就是穿過了花東縱谷的心臟了。

 

在那個平原地帶,林務局實施人工植林,根據網站的資料,在1,250公頃的範圍,約當是48個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大,種了將近20種總數超過百萬株低海拔常見的樹種,是超級的吸碳機,叫做「大農大富平原森林園區」。在美麗花東縱谷的心臟,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色的肺,令人份外驚艷。

 

在附近平原上「流過」的河流,砂石量異常豐沛,巨大的橋墩被淹沒成矮胖的小人,如此一往,應該很快就要填平了吧!那是花蓮的山脈與平地高低落差特別大、地質份外脆弱的充分證明。基本上大部分小溪河裏沒有什麼水,有也是偏向嫋嫋的一些些的濁黃,看來是在更源頭的地方,水土的保持並沒有能做好。

 

平原森林園區內,規劃有自行車道,通過香楓密林的那段秘境,最美,淡淡的黃葉,透著太陽碎開的花色,綴著些許的紅。骨感的斑駁白色的樹幹,在清冷的空氣中靜靜地堅持守候著。等待你在佇立的時候,跟它們用二氧化碳交換氧;在經過的時候,小心輕輕壓過它們在當下的季節,灑落一地置換的別離。

 

穿出園區,接到193號道路繼續向南,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約莫一、二個小時吧,在往來雙向的大車道上,只踫到寥寥幾部車輛。這就是在花東縱谷散步,所能感受到的巨大幸福。

 

經過梧繞部落,在路邊的鶴岡國小的校門口,停了一部鐵牛車,上面整齊地擺了一些彩色的塑膠矮椅,有二位原住民的朋友在旁邊等,我以為他們是部落裏來接小孩下課的。原來,他們是載了參訪的人,來到鶴岡國小,參觀校園內附設的阿美族文物展示館。

 

在那兒的泥土偏黑,阿美族語裏黑色叫「Olaw」,漢族把它直接翻譯成「梧繞」,現在就叫做梧繞部落了。原來,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叫什麼並不見得重要,往往是別人人認為是什麼叫什麼才算一回事,就像用一面鏡子向自己照看一樣。

 

鶴岡國小內的阿美族祖屋,地上的燃燒的木材,餘燼還冒著青煙,旁邊放著鍋具和油鹽之類的。原住民兄弟告訴我,學校裏有時候也會在祖屋煮東西來吃。一個活用的生活文化展示,令人刮目相看。

 

牆上用羅馬拼音標示了一些簡單的圖文,是阿美族語的識字表。原住民兄弟表示,現在學校也有在教阿美族語。我心裏暗暗叫苦,一個語言如果不再用於生活上,而必須靠羅馬拼音的課堂,終將會消亡的吧!還好阿美族人夠多,有一、二十萬,應該可以再撐一段時間吧!

 

鶴岡就是鼎鼎大名的鶴岡文旦的原產地,有些住家改建成了更堅固新頴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大多採取實用樸實的形式,不像宜蘭的農舍民宿虛飾成歐美的閣樓並塗上夢幻的顔色。看來賣文旦雖然是賺了錢,但是既然是自己要住的,就不必在外表上去遷就媚俗的品味。

 

當然,舊房子也還是蠻多的,是不是也代表在花東一般生活的清苦呢?

 

查了一下2019縣市幸福指數大調查的報導*,除了台南,大致而言住在新竹以北的人感到比較幸福,住在東部的人還不錯,住在台灣西和南邊的感覺比較不良好。

 

花蓮縣的幸福指數排在中段,第9名,並不算太差。

 

2019縣市幸福指數排行榜:

 

台北市

新竹市

桃園市

台南市

新竹縣

澎湖縣

宜蘭縣

台東縣

花蓮縣

10 嘉義市

11 新北市

12 南投縣

13 苗栗縣

14 屏東縣

15 高雄市

16 台中市

17 彰化縣

18 嘉義縣

19 基隆市

20 雲林縣

 

搭乘Puyuma ,從台北到花蓮快的話約莫只要2個小時,實際的距離並不算遠。只是在星期例假日及前後,往往一票難求,造成心理的距離就遠了,這是花蓮出外人長期的痛點。如果能改善台鐵的運能,尤其是在例假日伸縮的彈性,既能方便返鄕又有益觀光,相信花蓮人的幸福感將會大幅度的竄升吧!

 

正在興建的蘇花改?是能局部改善,但畢竟只是治標而已,而且會引入更多污染環境的汽車,對花蓮人應該是一個很無奈的「選擇」吧!

 

走在花東縱谷193公路上,可以享受幾乎無車的愜意,或許,即將不再。

 

在花蓮光復的平原上,有48個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巨大的森林,花蓮人的幸福,不是小小的台北可以隨便去衡量評斷的。

 

花蓮人的幸福,是一種默默享用的幸福。

 

路線:光復火車站-大農大富平原森林園區-鶴岡-瑞穂火車站。

 

距離:23.8 公里。

 

難度:平易。

 

景色:平地森林。

 

*:幸福縣市 北市首度奪冠https://www.google.com.tw/amp/s/money.udn.com/money/amp/story/6688/4180212

 

2019/12/2 平原森林 Damak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