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獨立山,沿著宜蘭51號道路,也就是蘭陽溪的右岸,走到天送埤。沿路看到大片的乾河床,有些地方正在被機械怪手挖堆成畦,有些已經開始蓋上深色的厚塑膠膜,而有些地方則已經種了綠色的農作物。

 

在樂水附近,有位正在「田」裏忙的阿美族阿姨告訴我,她在河川地上種的是高麗菜。

 

我的直覺是,河床本來就是供河水流動的,那麼大面積的墾殖規模,合理嗎?

 

查了一下網路,原來在「我們的島」的網站上,於2017年就已經有報導提出了質疑。可是,現在的蘭陽溪河床濫墾的狀況,看來完全沒有改善。

 

在《到溪裡種田》*這篇報導,最主要點出了以下的問題:

 

1. 蘭陽溪底最主要種西瓜和高麗菜,當下游一點的地方(牛鬥大橋到蘭陽大橋之間)不准種之後,種地卻向更上游發展至南山村,更糟糕。

 

2. 蘭陽平原的飮水仰賴蘭陽溪的伏流水。農民改用鷄糞,會有大腸桿菌污染的問題。

 

3. 農民在溪底用的農藥會殺死魚蝦,不利生態。

 

4. 右岸大量墾殖,會增加河水對左岸的侵蝕,而北横的台7線就在左岸,目前每年都已經要編列2億到3億台幣來維修了。

 

5. 蘭陽溪底一年農作的產值約新台幣六億,但是卻付出了難以估計的環境成本。

 

在全聯的超市裏,一個高麗菜賣新台幣45元,產地只有「台灣」二個字。高山種植的高麗菜,再甜美,在吃或買之前,還可以三思。可是只標了「台灣」的高麗菜(和西瓜)我們卻一點沒有辦法去判斷。

 

如果高麗菜相對便宜,那麼可能是漠視環境成本的結果,那麼我們快意的消費,就使我們成了無知的共犯了。

 

據說在蘭陽溪裏種東西,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但是,不能拿歷史來證明它自己的對錯,不是嗎?

 

走過蘭陽溪的右岸,看著溪底百年來不斷擴大的傷口,當然是從來沒有痊癒過。對於水利單位選擇性的環保,我非常困惑。

 

路線:獨立山-土場-樂水/瑪崙-三星/放天埤。

 

距離:31.6 公里。

 

難度:在土場的橋樑斷了,新橋尚未完成,宜51號縣道車子很少,走起來平緩舒暢。

 

景色:濫墾的河川地。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到溪裡種田

 

2020/2/14 受傷了百年的蘭陽溪 Damak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