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海上絲路的啓點,而現今已經淤積的黃埔就是以前商船雲集的古港。出海做生意要坐船前往波淘洶湧的南海而去,祈求平安就成了第一等重要的大事。福建沿海和台灣有馬祖廟,而廣州的黃埔就有祭祀水神的南海神廟。據傳一千四百年前的隋唐時代,有印度高僧來中國傳播佛教,因為耽誤了回印度的船期,只好就近結蘆為庵繼續弘法,後來帝王敕封建廟祭祀,是為南海神廟伊始。歷代帝王每年皆會慎重派官員南來南海神廟祭祀水神,以祈求出海平安、風調雨順。那位高僧來自印度菠蘿國,所以南海神廟也稱菠蘿廟,那祭海神的日子選在菠蘿高僧農曆二月十三的誕辰期間,所以也叫波蘿誕。我仔細端詳了海神的長像,雖然法相甚為莊嚴,但和印度人如達摩的樣子則相去甚遠,倒比較接接近年曆裏中國老神在在的樣子,不知當時那位菠蘿高僧的形容而今安在?早上祭典開始前下了一場雨,讓這祭海的典禮多了一層浪漫的聯想。後來雨終於停了,我想海神(水龍王?)這時也得歇歇手,好專心驗收一下今年的祭典,以決定今年要招待我們多少的雨水和多大的風浪吧!有舞獅、舞龍、民族舞蹈、舊時代懷古環節,最後是擺出了清朝祭祀的規格,全場文武官員的大陣仗,並抬出一個大海龜,莫非是海神的座騎?主祭的長者,行跪拜大禮,相當認真隆重。表演和祭祀的廣場四周圍了塑膠的大圍欄,民眾就貼著圍欄的外面站了三四層人牆。有些人搶到塑膠椅就站在上面居高臨下,比較晚到的人就只能在外圍踮腳跳腳,徒呼負負。圍欄內有些位子,應該是給觀禮的貴賓和地方的耆老坐的吧!大香爐抽掉了香火蓋上了塑膠布,以免擁擠的人燙傷了,但有人急了就把孩子抱到上面站,也有成人直接勇敢站了上去好照相,還好中國的香爐都做得又大又堅固。不知是早上的那一場雨令民眾裹足不前,還是現在菠蘿誕的節慶淡了,人雖不少但沒傳說中的那麼多。菠蘿誕一定會有鷄的造型,叫做菠蘿鷄。相傳古代有一老婦與一隻雄鷄相依為命,好鬥鷄的有錢員外想與老婦的一鬥而不可得,就叫人去偷,怎耐那公鷄自比不吃不喝,員外生氣殺了那公鷄。傷心的老婦把公鷄的羽毛撿拾回家,黏在泥塑的公鷄造型上,隔天居然神奇地聽到公鷄啼叫。老婦就做了更多,在菠蘿誕時拿出去賣,形成菠蘿誕做泥塑鷄的習俗,以後這種工藝品就稱為菠蘿鷄。因為菠蘿鷄的羽毛是黏上去的,在廣東話隱諭是佔人家便宜的意思。話説當時到南海神廟要涉水,城鎮來的人穿著鞋襪不方便,造成捐的香火錢就少了。有村婦幫忙揹過溪,登徒子趁機上下其手,大佔其便宜,貧苦的村婦有錢賺也不以為意,傳開了之後,吸引更多登徒子來。黏在鷄身上是佔「鷄」的便宜,是不是因此後來是就把「鷄」引申為營業女,就不得而知了。至於菠蘿鷄這道菜,據說是用印尼高僧廟裏的菠蘿蜜餵養長大的鷄做的,現在當然不會還有這種食材了,但也令人懷疑這是穿鑿附會的説法。不過在菠蘿誕慶典現場的鷄是公鷄,改良式的造型很嘉年華、很可愛,很有意思呢!南海神廟對面的工廠,三隻大煙囪有二隻冒著大白煙。從傳統到現代,從精神文化到物質文明,這裡也看得到中國的掙扎。 2014/3/9 廣州南海神廟菠蘿誕 Damakey
- Mar 09 Sun 2014 17:56
廣州南海神廟菠蘿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