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鵝鑾鼻走到滿州,24.3公里。基本上是往北走鵝鑾鼻半島東側濱海的26號道路,在港口向西接上200甲號公路,然後到了200號公路就又轉向北了。
鵝鑾鼻旁邊的龍磐公園,是石灰岩地形(喀斯特地形,英語:karst topography)有石灰岩洞、滲穴和崩崖等各種豐富的地貌。我沿著崩崖旁的一條小徑往北走,居然遇上了一雙野羊在埋頭吃草,可惜只消一轉眼的時間,它就鑽回崩崖下的石灰岩洞裏去躲避了。
接下來是風吹砂的特殊地形。當地夏天旺盛西南氣流引進的雨,把海邊山上的砂子冲刷了下來。到了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從反方向把富含貝殻鈣質的海砂往海邊的山上吹。如此不斷一來一往,形成有如沙漠的堆沙,沙瀑等景觀。而其中從海邊吹上來的貝殻砂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溶於水滲入砂子之間後,就結成了古砂丘了。
過了風吹砂,從滿州海灘開始,就進入滿州鄉了。
把地圖攤開來對照就會了解,滿州鄉最菁華的地方,就是港口溪冲刷形成的河谷平原。現在到處種滿了牧草、黑豆和些許的火龍果。
畢竟港口溪的水量有限,田裏不得不打了水井來抽取地下水補充水源。所以,滿州鄉選擇種植牧草、黑豆、火龍果等比較不需要水的旱作,就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了。
路邊小店的老闆說,因為地形的關係,當地從九月的秋天開始,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會開始颳起落山風,瞬間的陣風有時像颱風一樣,直到隔年的端午節左右才會逐漸停止。落山風同時影響到恆春、車城,一直往北到楓港一帶。
我查了一下網路,「楓港」本來的名稱是沒有木字邊的「風港」,就是有落山風的港的意思啊!
至於「滿州」的地名,則有一個味道不太好的起源,是排灣族語的 vangecul(是「臭氣」的意思),曾音譯為閩南語,日治時再音譯為日語而得「滿州」的名稱。
『此地主要為斯卡羅王國領土,早期當地排灣族人在打獵後,常將食用剩餘的獵物丟棄於此處,使此地遍布動物的腐屍氣味,故以排灣語「vangecul」稱之,意為「臭氣」。後來移墾至此的漢人亦以台灣閩南語音譯為「蚊蟀」(báng-sut),並作「蚊蟀埔」。1920年台灣地名大變革,日治政府改以日語音譯為「滿洲」(manshū)將之易名,並設置「滿州庄」,劃歸高雄州恆春郡管轄。戰後初期改劃設為高雄縣滿州鄉,1950年改隸屏東縣至少今。』(維基百科)
滿州鄉在2019年2月的總人口是7638。觀察過去人口的變化,從2001年以降,每五年人口下降約4%~6%之間。生產和消費會受人口減少的影響,滿州這個偏鄉也不能置身事外。
倒是港口附近是不錯的衝浪地點,有不少民宿是以此為賣點,而在武漢疫情擴散之下,都還有一些西方臉孔的外國人在騎著摩托車到處轉呢!
境遇最慘的是在墾丁地區專門接送遊客的計程車司機。載我的阿伯在我上車前把後座和我的雙手噴了酒精消毒,好專業。然後他一邊咬著檳榔一邊說,本來墾丁地區去年有14部計程車,大陸團不來之後,只剩下2部車在跑,其他的人都去做工了。而現在則最糟,都沒有什麼客人,三天收入不到台幣500元,也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
我安慰他,過了夏天應該就會慢慢好轉的。他居然悲觀地說,說不定今年都好不了。喔!計程車司機非常關心而且深度了解疫情的發展!
滿州民宿的老闆娘說,現在假日的來客量確實是增加了,可能是為了防疫,大家都往郊外跑的關係。但是老闆娘也沒有喜形於色,因為在人口稠密市區的店家,生意則是非常地清淡。
當世界變得很平的時候,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了,面對疫病,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人口稠密容易互相感染,我們是不是該想一想,除了把大家集中在幾個大城市擠著生活,未來是否應該更努力拉近城鄉的差距,那麼大家就不一定得都搬到大城市裏去了。
不過,說得比做得容易。大家就先撐過這一次的疫情吧!當下,就讓大家依舊愛在瘟疫蔓延時。
恆春半島的容顏,西側墾丁的海灘和食肆,多了俗世紛雜的喧囂,而東側龍磐、風吹砂的落崖和小店,就是人間桃源的絶美。
從東側走過,深深覺得自己的多餘。只是如此美景,只要走上沙灘,就會相遇各式各樣的塑膠垃圾,令人怵目驚心。
路線:鵝鑾鼻-磐石公園-風吹砂-滿州。
距離:24.3公里。
難度:大家部份是平路,容易。
景色:海景與旱作農田。
2020/3/9 鵝鑾鼻到滿州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