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紐慶的《家庭與家庭治療》是我接觸的第一本關於家庭治療的書,(中略)米紐慶在第一章的開頭,便引述西班牙哲學家奧特嘉(Ortega)所說的故事:
「皮里(Peary,極地探險家)說,在他的北極旅行中,他駕著拉雪橇的狗迅速奔跑,向著北方進了一整天。在晚上,他查看他的方位以確定所處的緯度,結果卻極為詫異地發現,他比在早上時更靠南了,原來他是在一座被洋流帶著往南的巨大冰山上整天辛苦地往北跋涉。」
米紐慶藉此闡述環境與個人的連結與互動,尤其是緊密環繞著「人」的家庭,就如皮里所奮力奔跑的那座冰山,你踏著它前進,但也被它帶著後退。
的確,家庭對形塑一個人的人格、價值觀或人際互動模式,往往是最重要且影響最深遠的。畢竟,無論你最後離家庭多遠,最初都是從家庭而來,即使那所謂的「家庭」可能以各種複雜的形式構成,以模糊的方式被定義,甚至對你而言可能只是一個你不願承認的稀薄存在。(中略)
在生命的最初,家庭是我們依賴而且唯一能夠接觸的世界,那個世界𥚃往往是界線不明的。你的需求牽動了整個家庭的需求,就像嬰兒的啼哭可以喚起全家的不安;而家庭的需求也操控了你的需求,(中略)
這就是家庭:保護你,但也能夠傷害你;支持你,但也可能壓迫你。縱使你只曾經是它的一分子,但它成了你生命𥚃永不枯竭的一道伏流,有時溫柔地滋沈先生潤你,有時卻氾濫地淹沒你。』*
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現在任何的不幸,都完全歸疚於原生家庭,那麽就暗示著自己,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命運都會像是漂在洋流中承載著我們的巨大冰塊,以更強勁的力量,把我們往相反的方向拽去。
如此一來,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因此更輕鬆地卸下心裏的重負,因為原生家庭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而且已經發生就已經發生了,我們很難再去改變了。
講原生家庭是家庭問題的原因,這比較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學,所謂的「原因論」,不幸的孩子,都緣自不幸的家庭。所以,要讓每個孩子幸福,必須先讓每個原生家庭幸福才可以。
然而,阿德勒的心理學,和佛洛伊德的想法是很不同的。阿德勒所主張的,是所謂的「目的論」,認為當下的幸與不幸,是由當事人的「目的」所決定的。當我們問「為什麼」的時候,不是問其「原因」,而是應該問欲達成的「目的」為何。
譬如,如果一位父親虐打小孩,我們不說「原因」是那父親來自虐童的原生家庭,而是應該直指那位父親虐打小孩,是為了達成當下「目的」是什麼。
人生要追求什麼「目的」,當事人是可以選擇的,所以各種「目的」所組合而成的「命運」就變成是可以改變的了。阿德勒的心理學如是說。
凡事歸疚於原生家庭,某個程度是一種被害者的心態,低估了自己改變未來的能力。
佛洛伊德是追溯過去、緬懷傷疤;阿德勒是面對現在、改變未來。
阿德勒認為,你喜歡怎麼想,就能成就怎麼樣的你。所以啊,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如此而已。
生命中,是不可承受的輕,還是不可承受的重?我們面對的,就是這種選擇。
*:《擁抱脆弱,心的缺口就是愛的入口》,郭彥麟著
2019/6/18 怎麼想就能成就怎麼樣的你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