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來是一件小事,但擺在心裡想久了,就是一個疙瘩。

 

在一個六月天的星期五,於瑞芳站換車,月台上居然碰到洶湧的人潮,應該是到九份、金瓜石和平溪線遊玩的人,其中最突出的是幼稚園的戶外教學、高中大學的學生以及中年登山健行的人。

 

火車來了,是空車,大家往車門擠成一個胖胖的漏斗狀,聽到有人跟同伴喊說看到有位子就坐,弄得人心又更加惶然沸騰了。

 

有兩位中學生猶豫了一會兒,可能看到跟前的幼稚園孩子可愛,終於讓了座。幼稚園的老師,盡心盡力在安排座位,二個位子的寬度擠上四個、五個小朋友。有幾位來健行的阿桑,可能覺得她們也是老弱婦孺,比幼稚園的小朋友還需要座位,坐在位子上不僅泰然自若,還旁若無人地呼朋引伴,隔空在互相談論剛剛分享在Line App上健行留下的倩影。

 

我很幸運,站立的位置前面,在沒幾站之後,就空出了二個連座的位子,我想禮讓給比較需要的人,沒有馬上入座。有一位站在我右側戴著有一朶小花短沿遮陽草帽的中年阿桑坐了下來,然後她馬上招呼站在門邊約隔三、四個人距離外的一位中年人來坐她旁邊靠窗的位置,絲毫沒有在意車上空位分配的潛規則——若無特殊狀況,近者應該先得。

 

那位中年人帶著背包和登山杖,穿著薄薄的汗衫,雖然肚子突出來了,但基本是身強體壯,怎麼看也不是車廂裡有那麼急切需要座位的人。

 

我有點惱。

 

再過了一、二站,上來了一些鄉下進城的老人。可能因為他們只能站在門口或車廂中間,離位子之間隔著有人,所以並沒有人讓座。

 

在我站立的右前方,博愛座靠門的位置,坐著一位一直看手機的年輕女子,隔著透明的隔板的車廂大門口,就站著一位看起來蠻虛弱、大約七十歲左右的婦女,一直左顧右盼地找位子,但是那位年輕的女子並沒有讓座。

 

我們知道,也有一些年輕人需要博愛座,避如懐孕、受傷、病重、或那個來了之類的。但是從她使用手機的敏捷程度,神色之泰然,我實在看不出她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在過了幾站之後,當沒有人站在她前面的時後,她還輕鬆地蹺起二郎腿來了呢!

 

依照我過去的觀察,在大陸地區,除了在非常鄉下的地方,讓座似乎並不是常規,我每每看到那種情形,心裏就會不由自主地昇起一股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而在那個六月天的某個星期五,前述的事件是發生在台灣,從瑞芳到嘉義的台鐵區間車上。

 

我告訴我自己,或許是因為在大都市裏的匿名性,大家都樂得相互不認識,所以造成大家比較沒有同理心,自然而然就形成弱肉強食的狀況了。但是,這個理由並沒有安慰到我小小失落的心靈,也沒有說服到我台灣人對文明的堅持和驕傲。

 

2020/6/13 台灣人對文明的堅持和驕傲 Damak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