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塊的肉(大塊烤肉、羊腿、大型禽類)需要鹽醃的時間也比較長。比較薄的肉,如肋排或里肌肋排,需要的時間則比較短。我會提前好幾天先在火鷄肉上抹鹽,也就是所謂的乾式鹽漬法;單片牛排則是當天早上這麼做就可以。只要約五分鐘左右,滲透作用就會把肉裡面的水分引出來、跟鹽結合。所以煎牛排就糟糕的時間點就是加鹽之後幾分鐘到40分鐘內。因為表面的水分會直接在熱熱的鍋子裏蒸發掉,變成乾巴巴的牛排。最理想是加鹽之後等至少一小時再煎,因為那時鹽巴已經溶解在牛排釋出的水分中,並被重新吸收回去(逆滲透作用)。若是時間更長(我會把加了鹽的牛排冷藏6到8小時),鹽就能穿透肉(擴散作用)、改變蛋白質的結構,並讓肉吸收更多汁液。如果你忘了事先加鹽,那就要在下鍋時立刻加,不要讓水分有機會凝成水珠在肉的表面。』*
作者貝琪•瑟林加特在《調味學》一書中提到,主要的味道組成有:鹹、酸、甜、油脂、苦、鮮。
先說苦味。有毒的東西嚐起來大多是苦的,人類為了求生存,天生趨避苦的食物,其中尤其以兒童的味蕾最為敏感,往往禁不起一點點的苦味。只有等到年紀漸長,味蕾遲頓退化了,苦味才會較不明顯,也就比較能接受苦的食物了。
所以,人生練達文章的熟齡,並非比較能夠吃苦,而是比較嚐不出苦味,如此而已。
味覺中,最重要的就是由鹽所引起的鹹味。鹹味能抑制苦味,並且強化甜味,使食物更加有風味。
甜和脂肪的味道,在演化上意味人類為生存所尋求的能量。食品加工業深諳此道,在加工食品中添加過多比例的鹽、糖和脂肪,當然就吸引大家過度消費了。
酸味可以降低鹹味,也可以平衡油膩感,這就是為什麼酸菜肚片湯、酸菜火鍋加五花肉是一種黃金組合,喝起來是既不太鹹又不會太油膩。
鮮味主要來自胺基酸(麩胺酸)和核苷酸(鳥苷和肉苷)。根據研究,鮮味會刺激飢餓感,吃了富含鮮味的食物容易快速有飽足感,也是控制食量的減肥妙方喔!
辣不在味覺之列,它是痛覺,所以抹在皮膚上也會覺得辣喔!
一般人人大約有10,000個味蕾。
大概有25%的人有更多而且更敏鋭的味覺,他們可能可以擔任優秀的品酒師,但是也會因此更明顯嚐到不喜歡的味道,而感到苦不堪言。這些天賦味覺敏感的人,往往避免需要嚐百味的廚師工作。
味覺一般或遲鈍的人,是剩下75%的多數,他們的平庸是一䅜幸福,有多人都人在福中不知福呢!
『你嚐到東西的滋味為何,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了你的年紀、遺傳、生長背景與文化(如果你是吃北歐傳統的鹼漬魚長大的,可能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別人都覺得很噁心)、服用的藥物、是否抽菸、是不是常常上舘子(受得了比較鹹的食物)、是否吃加工食品(受得了相當鹹的食物),當然還有其他很多——這個相對來說還算年輕的科學領域雖尚未了解、但遲早也會搞懂的。味覺的世界很主觀,一個人品嚐某道菜所經歷的體驗,未必和別人相同。也就是說,包括你自己在內,沒有人能夠質疑你到底嚐到了什麼。』*
所以,一個味道,各自表述,是一種皆大的歡喜。海畔有逐臭之夫,也是這個道理吧!
*《調味學》,貝琪·瑟林加特 year 著,鍾慧元 譯
2020/7/1 鹹、酸、甜、油脂、苦、鮮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