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鏟頜魚
學名:Varicorhinus barbatulus
鯉科 Cyprinidae 突吻魚屬 Varicorhinus
體延長而略圓,頭胸呈圓筒形,後半部側扁。頭寬圓而稍尖;吻短,圓鈍而突出。成魚吻端具有多個堅硬的追星。眼中大,位於頭側的上方,眼間寬而稍隆起。口下位,裂,略呈新月形。上頜前方的吻褶發達,下頜呈鏟狀,其邊緣具有銳利的角質。具有2對鬚,吻鬚和頜鬚都很短,不易察覺。體被中型圓鱗,腹鰭基部具狹長的腋鱗。側線完整,略往下彎曲而沿體側中央直走。背鰭外緣稍凹,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尾鰭呈叉形。體呈銀白色,體背呈灰黃綠色,腹部為淺黃色至淡白。體側及背部的鱗片基部有新月形的黑斑。各鰭條為黃灰色。背鰭膜的末端有黑色的條紋。眼睛的上半部後緣呈淺紅色。*
2022/6/25 攝於阿里山達娜伊谷,曾文溪上游的達娜伊谷溪。因為達娜伊谷溪已經封溪禁漁,溪中有不少台灣鏟頜魚棲息。
台灣鏟頜魚又名台灣鯝魚、鯝魚、苦花、苦偎或齊頭偎;偏好水溫低於20度C的河段(櫻花鉤吻鮭的水溫更低,低於17度C),是台灣常見的淡水魚。強而有力的下巴有助於鏟食水中岩石上的藻類,因此叫做台灣「鏟頷」魚。
『泰雅語稱苦花魚為「kole-bale」,意謂這種魚才配稱「真正的魚」』**,「bale」是「真正的」的意思。『鄒族人也稱苦花魚為「yoskʉ aʉlʉ」,(「aʉlʉ」的意思是「真正的」,見《臺灣鄒族語典》),意謂「真正的魚」』** 據說以前泰雅族會依據台灣鯝魚(苦花)洄游的範圍,判斷水質環境是否適合移入居住,這正是原住民「真正的人」(seediq bale) 和「真正的魚」(kole-bale)和諧共處的智慧。
阿里山達娜伊谷的鄒族說,台灣鯝魚刺太多,他們不喜歡吃,尤其是年輕人。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在三峽吃到到的苦花(台灣鯝魚)是用壓力鍋燉到熟爛的,那麼就可以整條連刺一起吃掉了。
有人稱台灣鯝魚為「高山鯝魚」,容易跟另外一種台灣保育類的「高身鯝魚」弄混。台灣鯝魚和高身鯝魚的幼體很難分辨,及至成魚,台灣鯝魚顯得更細長就容易分辨了。高身鯝魚分佈在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等台灣東南方水域,這也是和幾乎全台都有的台灣鯝魚的一個簡單的區別。阿里山達娜伊谷溪是曾文溪的上游,不是高身鯝魚分佈的那三大台灣東南水域。
*:說明資料來自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水生動物實驗中心
**:〈何謂「真正的」物種?臺灣原住民生態命名的隨想〉,羅永清,農傳媒
2022/6/30 台灣鏟頜魚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