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于謙
(西元1398-1457)是中國明朝的名臣。*

明太祖朱元璋,傳位皇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燕王朱棣(西元1360-1424)不服,發動靖難之變,取而代之,朱棣就是明成祖,號永樂,是明朝強盛的「永樂盛世」。鄭和下西洋,就是始於永樂三年(西元1405)

朱棣傳位長子朱高熾(西元1378-1425),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再傳位兒子朱瞻基(西元1399-1435),是為明宣宗。明仁宗和宣宗行仁政,在歷史上稱為「仁宣之治」。

于謙在朱棣在位的永樂年間(西元1421)及進士第,由於協助明宣宗平定他叔叔漢王朱煦的叛亂有功,深受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

《明史·于謙傳》是這麼說的:『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帝大悅。師還,賞賚與諸大臣等。』**

依明史的記載,于謙自小就聰慧過人。他的身材高大,聲音宏亮,個性剛直不阿。

于謙在17歲的時候,看見工匠在煉石灰,就寫下一首叫《石灰吟》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而回顧于謙一生清廉,肅貪清治河南、山西兩區,凡18年。在明英宗於土木堡兵敗被北方遊牧民族瓦剌的也先擄走之後,于謙果斷擁立明景帝,並成功保衛了北京城,延續了明朝的命脈,厥功甚偉。

但是在明英宗復辟之後,這些功績反而成為奸人陷害的藉口,于謙被下獄殺害,並且抄了家。

《石灰吟》這首詩,竟然預言了于謙自己悲壯的一生。

在抄家的時候,錦衣衞發現于謙根本沒有什麼多餘的錢財,有一個鎖得很好的箱子,打開來發現,只是皇帝賞賜的官服和刀劍而已:『及籍沒,家無餘貲,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

于謙外派山西、河南,在回北京述職的時候,就有人勸他,就算是不帶錢財去疏通京官,至少也要帶點土產去京城交際交際。于謙雙手抖抖袍袖說,『吾惟有清風而已,且交際之物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于太傅公傳》)*

這就是後來我們說人家貧廉是「兩袖清風」的典故來源。

于謙死得很寃,監斬官雖然是于謙死對頭曹吉祥的部下,都不顧長官的反對,忍不住痛哭地加以祭拜。于謙的骸骨,最後回葬到了杭州的西湖邊上:『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踰年,歸葬杭州。』**

皇太后在于謙被害死之後才知道,痛心了好幾天,連聽從佞臣殺了于謙的明英宗,都顯得十分後悔:『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明英宗被擄,于謙擁立明景帝,是為了不受瓦剌也先的要脅,是不得已之舉。後來瓦剌也先發現佔不了什麼便宜,打算把明英宗送回來的時候,還是于謙打包票,說服明景帝接受的呢!:『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

但是迎回明英宗,後來反而落實了于謙的死罪!

宋代的岳飛和明代的于謙的墓,都在杭州的西湖。清代袁枚有首弔念的詩《謁岳王墓》:

江山也要偉人扶,

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岳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其中的「雙少保」就是指岳飛和于謙,他們雙雙官至少保。

于謙的寃案,在明憲宗成化初年(西元1465之後)平反:『成化初,冕赦歸,上疏訟冤,得復官賜祭。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持,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天下傳誦焉。弘治二年用給事中孫需言,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有司歲時致祭。萬曆中,改諡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絕。』**

據說在瓦剌也先用擄來的明英宗相要脅的時候,于謙不為所動,說出一句千古名言:「社稷為重君為輕」。(典出《孟子》盡心下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大家可以想想,在明朝那種家天下的封建氛圍之下,要耿直地說出這樣的主張,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

于謙還是寃死了,但是死者留其名,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于謙》,酈波 

**:《明史·于謙傳》

2021/2/9 于謙 Damakey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