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農曆新年期間,看了老子的《道德經》。原來,好多我們平常朗朗上口的成語,都來自於《道德經》呢!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所以推測老子應該比孔子年高德紹。

而《道德經》中,老子對「禮」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是這麼寫的: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當面給孔子難看,說他所問的(),那些相關的人都已經作古了,僅憑他們留傳下來的說法,並不可靠。

老子舉例說明,人的內心本質和外表所顯現的,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就算現在勸他(孔子除去(表面的)驕氣、多欲、態色、淫志,也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讓我們看《道德經》第38章的內容,其中對「禮」的看法是什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在老子看來,上德、上仁、上義、上禮,有層次上的差別,是由本而末的。當社會需要用禮來約束的時候,就代表「上德」、「上仁」、「上義」的淪喪,所以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老子根本就覺得孔子捨本逐末,問錯了問題!老子一定想,為什麼不是問更根本的「道」呢?

對老子而言,所謂的「道」就是自然宇宙的本質,陰和陽,無有和有,柔弱和剛強,惡和美,不善和善.....等等,都是道的一體兩面,同時的存在。而一般人比較看到的是顯現出來的那一部分。

而且,對老子而言,世界上很多東西是相對的存在,譬如:部分和整體,彎曲和直的,凹陷和豐盈,舊和新、少和多,短和長,.....

在一個重視表面、陽剛的世界,老子倡導大家往另外一面去觀照比較內在、陰柔的部分,好看到一個更完整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道」了。

有沒有想過,因為有惡人的存在,才有善人的存在;因為有醜的,所以才有所謂的美;因為缺乏,所以我們才感到滿足;......老子所謂的「道」是再真實也不過的存在,當如是觀之。

文後抄錄了一些我個人喜歡的《道德經》的章節,供大家參考。我相信您也會有您自己喜歡的部分。

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第71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大意是說: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無知的)是什麼,那是最好的。自己的無知是缺點。領悟到自己的缺點是缺點,那就不是缺點了。聖人沒有缺點,就是已經領悟到自己的缺點是缺點,所以沒有缺點。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唯一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The only true wisdom is in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老子進一步要大家去探究自己不知道的(無知的)部分究竟是什麼,是很積極的態度喔!

人貴有自知之明,尤其是知道自己無知的部分。在新的年度,跟有緣人共勉之。

2021/2/12  Damakey

老子《道德經》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妙:開端、本質

徼ㄐㄧㄠˋ:邊界、邊塞

玄:深遠

2

天下皆知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仁:沒有偏私。萬物都像芻狗一樣,天地一視同仁在祭祀後都被遺棄,重點在「一視同仁」而不是被視為「芻狗,」

守中:守中庸

橐籥ㄊㄨㄛˊ ㄩㄝˋ:風箱

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轂ㄍㄨˇ:車輪中間的圓木

埏埴ㄕㄢ ㄓˊ:用水和泥來做陶器

牖ㄧㄡˇ:木條縱橫相交做成的窗戶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寵為下:寵愛是卑下的

貴大患若身:看重肉身好像大災難一樣

22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角落,部分

枉:彎曲

抱一為天下式:「一」,整體。「式」,典範

不自見:不自現

不自伐:不自誇

不自矜:不自負;不自矜誇

23

希言,自然。故飄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熟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者,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墊腳尖站立

跨:大步走

死而不亡:超越死亡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歙ㄒㄧˋ:收藏、收斂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纇ㄌㄟˋ :絲上的結;缺點;指()不平

大器晚成:亦作「大器免成」。「免」,指無,「成」指定。大道的「大器」無特定的形狀。

貸:施予,指涵容、輔助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無有:虛

無間:實

希:稀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沖:虛

58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悶悶:寬大

察察:嚴苛

缺缺:狡獪

妖:不善

廉:銳利

劌ㄍㄨㄟˋ:割、傷

不肆:彎曲、委婉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泮ㄆㄢˋ:消解、分解

67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衞之。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知知:不知卻自以為知

病病:將缺點當缺點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不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繟ㄔㄢˇ:寛的帶子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前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用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