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來自50個國家、共145位專家提出一份《聯合國報告》,結論是:「全球各地的自然環境都以史上空前的速度衰退。」75%的大地和66%的海洋,都因人類的行為而遭到「嚴重改變」。生態系逐漸崩潰,生物多樣性也日漸消失。世界上有八百萬種動植物,其中八分之一正瀕臨滅絕,有些物種已經只剩下幾十年的未來。…..』*
這也是為什麼原來寄宿在野生動物上的病原體,會跑到人身上的原因。我們太接近他們了,透過野味、中藥的需求,加上棲地被破壞,身上有高達400多種病毒的蝙蝠(譬如果蝠),被迫飛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出沒。新冠病毒Covid-19,就是源於蝙蝠,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
另外,集約式的養殖業,成為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培養的溫床,而且長期低劑量抗生素的使用,會篩選出具有抗藥性的病原,增加治療的困難。
那麼,要怎樣加強預防呢?1. 禁絕野味交易,2. 推廣大家減少吃肉,3. 加強公共衞生體系。
新冠病毒Covid-19的疫情,已經加快了世界數位化的速度。很多公司的員工,都進行遠距工作。有些醫院對於遠距醫療的做法,抱持更開放的態度。
後疫情時代,人們會繼續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的進程會繼續,畢竟遠距工作不能取代實際的人際。城市化所帶來的多元性、創意和溝通合作,將繼續改善生產力,尤其在大家打完、打滿疫苗之後,城市化的生命力將逐漸恢復。
數位經濟是全球性的,在疫情之前是如此,在疫情的催化下,數位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沒有實體店面的網路公司,在疫情之後將繼續茁壯;而小型的餐飲、旅館等等在來店數急劇下降之後,如果無法成功透過網路行銷外賣,將會從市場上被淘汰。而這早已是數位時代的一種趨勢,只是疫行又用力推了一把罷了。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連像美國這種富庶的國家,都突然發現很多防疫物資的生產鏈,都已經在跨洲際的遙遠國度,所以一時有遷回母國生產的聲音。Apple在2012年曾想完全在美國當地生產iMac,但以失敗告終,因為連鎖機殻的螺絲在美國就沒有人生產呢!2019年,Apple 持續外包製造到國外,然而分散風險到越南和印度。所以,除了非常關鍵的零組件(如要求台積電的半導體到美國生產),全球化的主趨勢會持續,生產還是會依比較利益來進行。而隨著運費的三級跳,有些產品找到當地生產以替代進口,並不是不可能。
新冠肺炎Covid-19源於中國武漢,在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中,更凸顯了中國崛起的事實。在蘇聯解體之後,本來是美國獨大的單極世界,現在中國崛起,世界走向美國、中國兩大的雙極世界。『……(中國)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例…..現在卻已達16%……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此外,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第二大進口國,並擁有全球最高的外匯存底。它的船隻、太陽能板、風力渦輪產量全球第一;汽車、電腦、智慧型手機消費量全球居冠。…..』*
美國和中國的競合,對人類的未來很重要。『2019冠狀病毒清楚告訴我們,如今這個各地彼此緊密聯繫的世界,潛藏著多少風險與機會。在這樣的疫情中,每個國家無論貧富無一倖免。只要還有人身處危險之中,其他人就無法真正安全。環保問題也是一樣,網際網絡如今打破了各種國界,但氣候變遷在各種全球問題中依然最棘手。如果各國不能長久合作,人類就可能從此滅亡,而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當然就是美國與中國這兩個排放最多污染的國家。』*
『……真正的國際合作……需要一些集體決策……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由各國合作解決共同問題。…..合作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許多生物學家甚至認為人類就是靠這個特質活下來的。如果我們未來想繼續活下去,合作也一定比互鬥更有用。』*
在後疫情的兩極世界,美國要體認這個事實,把中國納入全球治理的體系之內才好;而至於中國,對自己的崛起,也要負起在國際社會中應盡的義務才行。
*:《後疫情效應》,法理德·札卡瑞亞 著,盧靜 廖崇佑 廖珮杏 劉維人 著
2022/3/22 後疫情效應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