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的管子就是汙水支管,與大樓的汙水管大小相當,水泥的部分是人孔,應是用來沉積雜物,未來清潔維護的入口)
最近台北縣汐止大同路的衛生下水道的接管工程,繼去年在大馬路下的主幹管鋪設完成之後,現在開始進行支幹管的鋪設。主幹管很大,可容人在裡面彎腰行進,我倒很驚訝居然支幹管那麼小,和大樓內的汙水管的大小相當,難道不會塞住嗎?
汙水接管達到80%以上,是進步城市的象徵。台北市號稱已經達到門牌數的62.4%,高雄市宣稱有40-50%,台北縣說約30%。有人說這些數字有灌水,但是看到這麼不起眼的環保工作,公部門還把他當一回事再做,就是個好現象。汙水的接管也需要民眾的配合,一旦接管,就是要廢棄化糞池,直接將汙水管接到支幹管上,然後集中作處理。有些住戶有違建的問題,是否能忍痛配合打掉來接管也是一個問題。
接管的汙水是指家中的糞水、洗衣與流理台廢水。為了延長汙水管的使用壽命,雨水、劇毒、重金屬、強酸鹼液體不在接管排汙的範圍。家中馬桶如廁的衛生紙能溶於水,可以隨水沖至汙水管中,但是坊間的面紙,因為加了強溼劑與長纖維,將會堵塞汙水管,要避免。衛生棉、破布、竹木片等等當然也在禁止之列。
談到衛生紙是否應隨馬桶沖走,蔡振明老師曾做過一個很有趣的研究。一般人上廁所大約用九張衛生紙,約15.11公克。全國兩千三百萬人,一天就是三百四十七公噸。大家有習慣把衛生紙放在馬桶旁的垃圾痛隨清潔車運走,清運費每公噸NT4600元,故一年全國的清運費要NT5.8億。如果大家把衛生紙隨汙水沖走,一年就能省NT5.8億。(據說不把衛生紙隨汙水沖走,台灣的習慣是一個特例,國外廁所裡的那個垃圾桶,是專門用來放無法溶解的廢棄物,如衛生棉、面紙等)
在日本,汙水經截流集中之後,讓其流過厚厚的礫石槽,透過礫石上的微生物來分解髒汙,礫石槽的維護也很簡單,只要供應氧氣即可。在這些礫石槽體上,也往往開發為礫石公園,設休閒設施與親水公園供民眾休憩,一石兩鳥。
台北縣的江翠礫間水岸公園於2010/2/8完成,汙水經篩選、過濾、沉澱、微生物分解,可有效去除75%的髒汙,處理完的放流口還可觀察到小魚洄游,可見其效果一般。一般縣民在礫石公園上休憩,大概很難想像,在腳下是一個很大的除汙礫石槽吧!
(左方的紅孔接自住戶的汙水,上方的紅孔接至馬路中央的主幹管)
Damakey 3/27/2010 觀台北縣汙水接管工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