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族群表面習慣吃怎樣的食物,其實骨子裡,隱藏著的是一種文化。所以如果講起日本的和食,就不得不從它的文化意涵談起。
佛教的淨土宗,在六世紀在中國成熟後傳入日本,主張教友只要口誦「阿彌陀佛」,就可得到庇佑,在死後即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再方便也不過的修行法門。淨土宗講的就是簡單。
而佛教的禪宗,主張「頓悟」,認為人人心中自有佛性,領悟了就成佛了。所以禪宗衣缽的繼𠄘,是比較不流於形式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禪宗在七世紀傳入了日本,形成了日本人核心的生活美學,所謂的「佗」和「寂」,追求一種不完美的完美。這對後來武士道的興起,動輒以切腹明志,産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寺廟中,用細石爬梳出來的「枯山水」,也往往是表達了「佗」和「寂」的美學思維。而在和食中,最明顯的,就是在食物的堆疊上了。各種顔色的生魚片的擺放,就是一幅幅立體的山水了。
以前日本佛寺裏的和尚為了修行,過午不食。因為天氣太冷了,就把加熱的小石塊放置在懷中取暖,是為「懷石」。後來實在太餓了,所以就允許吃一些輕便的食物,這些「點心」,也被雅稱為「懷石」,這就是「懷石料理」的由來。
當然今日的懷石料理,一般定位非常高檔,食材千挑萬選,索價不菲。可是大家都忘了,懷石料理的原意,是修行的超輕食。
日本的和食,刀工重於烹煮,這可能跟日本人喜歡生食有關。切不同的魚和肉,有不同的專屬刀具。
傳統的壽司店師傅,往往在吧枱上擺一塊砧板,就當著客戶的面,乾淨俐落地切起刺身(生魚片),擺盤之後直接送上。刺身的大小厚薄,以及握壽司的手溫和速度都有講究,追求達人的極致。一盤小小的刺身,靜靜演繹出來的,竟然就是日本生活核心的美學。
在日本餐廳點的和食,往往在一個大方盤裏,擺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小陶碗和小陶碟,看起來十分拙樸有趣,禪味十足。這當然也是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
日本的和食,刺身、燒物(烤的)、煮物、掦物(炸的,如天婦羅)、香物(醬菜)、味噌等等,加上清酒,就是十足的日本特色了。
稻米是從中國傳入,烤肉、陶藝受到朝鮮的影響,釀酒和製糖當初習自琉球。看來就是生魚片比較是日本固有的。
日本人把這些元素,加以吸收並發揚光大之後,餐桌上的和食,就是一個融合了各方特色,富有宗教意涵的日本文化巡禮了。
P.S. 《和食》,徐靜波 著
2017/8/24 和食 Damakey
- Aug 27 Sun 2017 21:31
和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