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美族原住民阿伯,在鹽寮漁港的沙岸上,修理用塑膠筒排搭成的船筏。他用塑膠篾條,把粗粗的塑膠長筒,牢牢綁到橫向的木桿上。

 

筒筏的兩個長邊,用來固定橫木桿的,是整條刺竹做成的邊桿。竹節上有明顯燒烙焦黑的痕跡,原住民阿伯說,那是烤過火好把竹子順著需要的方向彎曲所造成的。在實用的堅固粗曠中,見到了往上微微飛翹的優美。

 

我說,為什麼不用強度比較高的鐵絲來綁呢?

 

原住民阿伯說,鐵絲泡在水裏不消幾個月,就銹斷了,而塑膠篾條幾乎不會壞,只有在推筒筏上岸時,會因為磨擦了沙石而受損,所以就要修補。

 

我恍然大悟地附和道,對,那就是所謂的「鹽害」。海砂屋中海砂的氯離子造成鋼筋嚴重銹蝕、混凝土剝落,終致危害到屋子的強度,應該是基於相同的道理。

 

筒筏船緣在前面約莫三分之一的位置,左右各有一枝r型的粗樹枝,r的長邊固定在筒筏側邊的骨架上,r的短邊往上翹起,就雕硺成了順手的長把。右邊那根是新鑿出來的,左邊的則是舊得有點灰黑了,原住民阿伯說已經用了10幾年,一邊說著還一邊下意識地撫摸著,頗為憐惜的樣子。

 

在那麼一個颳著東北季風的冬日,原住民阿伯說,風浪太大了,今天不出海了。

 

一年四季都可以捕龍蝦。做法先把一長串的籠子佈到海床上,過了一段時間再去收回。誤入籠子的龍蝦能進不能出,就成了最新鮮的漁穫了。

 

而飛魚則是在四月到六月之間。所以,擅長捕魚的阿美族,並不讓達悟族的飛魚季專美於前喔!

 

原住民阿伯感慨地說,現在有不少人是用拖船來網魚的,使得他們用筒筏可以捕到的魚是愈來愈少了。

 

原住民阿伯說他也會用延繩釣法,在一條長長的魚繩上,每隔1.5公尺綁上一個魚鈎,用秋刀魚作餌,一次依序放下一百二十個鈎呢!

 

原住民阿伯有二個兒子,老大從軍,是空軍維修飛機的機械士;老二就讀神學院,未來畢業後如果順利實習,希望能夠擔任牧師。老大從軍有月俸不必他擔心,倒是老二念神學院,一學期就要花上約台幣六萬元,則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他說捕魚很辛苦,孩子曾在沙岸上幫忙推過筒筏,但是從來沒有上船跟他學過捕魚。現在一條筒筏就他和老伴一起出海,捕的魚穫讓日子還算過得去。講得一派樂天知命的樣子。

 

看到漁港沙岸上寥寥幾部陳舊甚至破損了的筒筏,近海捕漁人口的嚴重凋零,已經直接擺在眼前了。

 

鹽寮漁港勉強蓋在沙岸上,如今看來是多麼的沒有一定的必要。漁港向外延伸的碼頭,產生了突堤的效應,使得漁港靠南邊的海濱,受到海浪嚴重的侵蝕,看著就要掏空海岸公路的路基了。

 

原住民阿伯說,駕駛筒筏在有浪的時候要讓船頭對著浪,否則容易翻。他當然會游泳,但是真正的保命之道是趨吉避凶,太平洋無情的瘋狗浪和潛在的暗流,是會把沒了頂的人一直捲到外海的。

 

我記得,泰雅族原住民有一種非常珍貴的衣服,是採集海邊硨磲貝磨成的貝珠,總共用上一萬多顆所串成的,非常費工。據說那些硨磲貝珠,就是在深山裏出沒的泰雅族跟住海邊擅長捕魚的阿美族貿易交換而得的呢!

 

我就想,說不定那位原住民阿伯的阿美族祖先,所採的硨磲貝所磨成的貝珠,現在都還串在泰雅族傳家最貴重的衣服上面呢!只是在那個古老的時代,有更多的硨磲貝,有更自然的海岸生態,而當然是絕對沒有堆滿消波塊的人工漁港了。

 

相對於必須經常與海洋博命的原住民阿伯,他的兒子們則選擇了比較穩定的職涯,是可以理解的。深濶的太平洋,在經過的旅人看來,表面固然美麗,但它內在的反覆,對與它深交的漁民而言,則是一種不確定的畏懼。

 

我又在想,一旦哪一天,阿美族原住民阿伯累了,不再駕著筒筏出去捕魚,花蓮海岸山脈外深情的太平洋,會不會因此而感到寂寞呢?

 

當地的香蕉太便宜了,蕉農在路邊設了不少自助的攤子,沒有監視器、無人看管,過路的人依照香蕉上標籤的銅板價,自行把零錢投入小錢櫃並拿走香蕉即可,全憑良心。

 

或許,那些民風淳樸的香蕉攤子,會陪伴太平洋走得久一點。

 

路線:蕃薯寮-水璉-鹽寮漁港。

 

距離:13.4公里。

 

難度:緩下坡及平路,平易。

 

景色:小狹谷及海岸

 

2020/1/17 阿美族漁民阿伯 Damak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