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病原。上一次的流感全球大流行始於墨西哥的一個美資農場。而史無前例的伊波拉疫情始於非洲最窮國家裏的一名兩歳兒童。愛滋病全球蔓延是在一個被歐洲殖民主義顛覆的非洲社會裡播下種子。茲卡病毒始於非洲,然後傳到亞洲、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和阿根廷,接著是在南北美洲任何找到適合蚊子生存的地方,而這些蚊子又被運往全世界。在目前尚只是威脅的病毒當中,立百病毒起於馬來西亞,與它類似的亨德拉病毒則始於澳洲。病原問題是全球性的。』*

 

而新冠肺炎Covid-19,則是在2019年出現在中國的武漢,來源是蝙蝠。科學家在Covid-19爆發之前,已經在中國的蝙蝠體內,發現了四百多種冠狀病毒。2013年,中國某個實驗室已經在蝙蝠體內發現了和新冠病毒類似的病毒,中美的專業都曾警告冠狀病毒接下來可能的大流行,但是並沒有人重視。(後來演變成美國懷疑Covid-19是中國實驗室所逸出,一個非常政治性的話題。其實經過中美科學家的驗證,Covid-19和實驗室中的冠狀病毒是不同的,也不是實驗室能創造出來的)

 

中國在疫情發生的初期,否認病毒會人傳人,並拒絕WHO的人員入境進行驗證。這就牽涉到WHO的運作方式。原來WHO必須得母國的同意,才能入境調查。這跟防止核子武器擴散和化學武器的控管不同,後者依照公約,必須無條件開放國際組織進入調查。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疫情容易迅速蔓延,必須賦予WHO更大的權力,及早了解疫情,並協同全球對抗疫情的力度。

 

為什麼在蝙蝠身上的病毒,會跑到人的身上呢?這就跟野味和中藥有關了。蝙蝠的糞便和乾屍是傳統的中藥,其中也可能含有病毒。吃野味,也會增加接觸者被病毒傳染的機會。我們應該把野生動物保育在大自然,那麼大家才比較能相安無事。

 

其次就是牲畜的大量集約飼養,增加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原對人類的威脅。傳統農業喜歡使用低劑量的抗生素來促進牲畜生長,這也會增加傳染病原的演化壓力,創造出抗藥性的微生物種。

 

『生態健康聯盟表示,解決辦法在於監控病毒和保護生態。監控疾病就是在傳染病找上人類時,及早發現及防堵。保護生態就是不破壞生態系,這樣蝙蝠就不太可能遇到人類或遷移到農場或城鎮。……*

 

Covid-19爆發傳染之後,有些國家甚至有一個說法,任其傳染到一定比例的人口,那麼留存下來的病毒就會是比較溫和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根據一個關於兔子的故事。

 

澳洲野兔為患,因此從南美洲引進免黏液瘤病,『…..由於原來的病株太快殺死太多兔子,附近再也找不到宿主進行散播,而致死率較低的病毒則欣欣向榮,於是病毒快速演化成病原性較低。後來人們說到病毒學會在人類上散播之後將變得較溫和,便引述這個故事。』*

 

而實際上澳洲科學家重新研究存活下來的兔子時發現,病毒並沒有比較溫和,只是那些存活下來的兔子擁有可以對抗那些病毒的基因。如果任令人去受到Covid-19的感染,就是會產生大量的重症和死亡,而只有能對抗病毒的人能存活下來。

 

更嚴重的是,一旦有大量的感染,會增加病毒變異的機會。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很容易突變,有些突變可能變得比較溫,有些突變也可能變得比較致命。而後者會造成更多的重症和死亡,其對醫療系統的巨大壓力,會減少對其他疾病的照護資源,也會造成更多的人命損失。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打疫苗、保持社交距、檢測和隔離等措施的重要性了。

 

在比較先進資源比較充裕的國家,大致上都做得不錯。現在潛在的問題是比較貧窮的國家或者雖然富裕但控管不好的國家。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界一旦還有很多人受到Covid-19的感染和侵襲,那代表病毒會有更多突變的機會,說不定會產生更毒、傳染力更強的病株,反過來侵襲已經打了疫苗但對新的病毒株沒有防護力的人們。

 

這些都彰顯一個跨國家、全球性的組織、策略和措施的重要性。WHO能不能夠承擔起責任來守護人類呢?雖然悲觀,但是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P.S. 幾種特別疾病的原始宿主

 

 

 

愛滋病HIV :黑猩猩

 

流感:鴨子

 

天花:齧齒動物

 

瘧疾:鳥類

 

腮腺炎:豬隻

 

伊波拉:蝙蝠

 

SARS:蝙蝠

 

新冠病毒Covid-19:蝙蝠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壁蝨

 

裂谷熱:蚊子=》家畜

 

拉薩病毒:多乳頭鼠

 

茲卡病毒、登革熱、黃熱病:黑斑蚊

 

立百病毒:果蝠

 

亨德拉病毒:狐蝠(果蝠的一種)=》馬

 

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 :蝙蝠=》駱駝

 

狂犬病:蝙蝠

 

 

 

*:《世紀病毒 Covid-19》,黛博拉·麥肯齊 著,謝佩妏 黃薇菁 

 

2022/3/21 世紀病毒 Covid-19 Damakey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