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山,山就回應你所期待的樣貌。』*
『我始終認為登山最終會學到溫柔處世。不必刻意趕路,讓自己陷入過度緊繃、滿身是汗,避免過於急躁,放開內心的糾結,坦然遊蕩於森林之間。放開自己,對山的感情反映在行走山徑的每一步伐之中,踏出穩健的步伐,讓腳尖先感受到森林的質地,既能避免跌倒滑落,也能減少對山徑的過度踩踏及對樹根的壓迫。我在行走的過程中,不停思考如何和自己的身體溝通,也跟山溝通。…….越是溫柔,行走就越顯從容。我從營火的點燃體悟到登山是一道人生哲學的命題。越是急促,越無法將事情完成,這是我從布農族的山林文化中逐漸學來的。』*
郭彥仁從念大學的時候,就開始上山做林相的調查,樹木的總類、分佈、大小(胸徑)等等。後來也和布農族的朋友,一起幫黑熊媽媽黃美秀進行台灣黑熊的研究,踏上八通關古道,深入到大分尋找台灣黑熊的蹤跡、測量青剛櫟種子的產量等等。而他的論文題目,則是調查青剛櫟的種子到底是被什麼動物吃掉的。凡此種種,使得他跟台灣的高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郭彥仁說他在上大學之前,曾經看過日本的人類學家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這本巨作,記錄他在布農族嚮導的帶領下,在1931年利用大學二年級的暑假,在中央山脈探險長達七十天的所見所聞。
鹿野忠雄在書中是這麼描述當時的布農族是怎麼處理獵來的水鹿的:『我們在煮一頓豐盛的晚餐——蕃人把鹿肉切成大塊,放在炭火上燒烤,我們口咬著大肉塊,血塊照樣吃,肝臟照樣吃,鹿腦也試著生吃,…..把喝剩的鹿血放進鍋內煮血湯,有人在火旁烘乾鹿皮。』*
郭彥仁說他當時感到非常震撼。後來他上高山的次數多了,也和很多布農族的嚮導及獵人成為好朋友,耳濡目染之下,聽到了很多布農族的傳說,更了解布農族的文化。
譬如,如果打到獵物,並不是全歸獵到的人所有,而是會仔細分成數份,跟相關的人分享。布農族語Tastu baning ,是「共食一鍋小米」的意思,他們用來指生活緊密的家族成員。這就是布農族分享獵物精神的來源,但獵物往往不只分享給家族成員。
布農族進行焚耕,然後在變成沒有地利的地方種上快速成長的先鋒樹種赤楊,以保護水土,是很環保的。而赤楊在布農族語中叫海諾南(海諾南也是南一段的山名) ,耆老稱之為「會走路的樹」,因為不管乾的或濕的都燒得著,好像只要喊沒有木頭了,赤楊就會自動送上門一樣方便呢!
黑熊站起來就像一個人,布農的獵人基本上是不狩獵黑熊的,如果不小心誤殺了,獵人必須待在山裏把黑熊吃完才能回家,不然小米會變黑,整個部落會倒大楣的。布農族用這樣的神話,巧妙地威懾獵人,不要殺黑熊。(但是黃美秀的黑熊研究發現,誘捕到的台灣黑熊斷手或斷腳的狀況嚴重,這個寓言故事,並沒有阻止原住民的獵人佈下無差別的捕獸夾,黑熊為了逃命,往往會設法咬斷被夾住的手或腳……)
布農族對山和守護的祖靈是很敬重的,因此入山狩獵之前會進行祭拜,先告知山中的Madadaingaz (老人家)。久而久之,郭彥仁融入布農族的文化,在每次上山之前,他也會先進行祭告,點出三滴小米酒跟山中的靈分享。
『長時間在山中等待動物會逐步脫離時間的束縛,放下那些生活之中必須存在的固定行程、時刻表。諷刺的是,想要拋棄時間,還真需要經歷過一些時間。……越往深山走去,腦中的結構感逐步重建,角色也開始切換,準備要從工作上的我、家庭中的我,轉換成真正享受自然的我。』*
對吳彥仁而言,走向山,就是走向自我。
《走進布農的山》這本書,主要的背景是八通關古道沿線,就是從玉里的山風登山口,沿著秀姑巒溪上游拉庫拉庫溪南岸日治時期開闢的警備道路,一路往西經佳心、黃麻、瓦拉米、綠、山陰、十里、抱崖、多美麗、大分,最後抵達中央山脈稜線越嶺鞍部的大水窟。清代開闢的古道則在拉庫拉庫溪的北岸,但早已廢棄,他也曾試著去走一走。
吳彥仁在山上所看到動植物、部落遺址、布農族的語言文化、獵人視角中的地形地物,有若高山的百科全書,如此沈浸式的台灣高山體驗,令人心嚮往之。
吳彥仁寫台灣的高山,寫的也是他自己的心情。
布農族的獵人說,布農族到了台灣的高山,就像回到了家進入廚房打開冰箱一樣的自然自在。說得真好。而我要說的是,如果我們不珍惜,那已經剩下很少東西的冰箱裏,只會更少。
大家走向山,走向自己。保護了山,也是找回我們生命的初心。
2023/1/8 走進布農的山 Damakey
P.S.
書中提到的布農族語:
Bunun 人
Mai-asangg 米亞桑(老家)
Takbanauz 巒社群
Tama 叔伯、父親
Nanatuq 部落名,很多蓪草的地方
Siraw 阿美族醃生肉
Qaqatu 凹谷
Asang 老家
Dadahun 塔達芬,水蒸氣
Dahun 大分(由Dadahun 塔達芬轉音而成)
Tumaz 托馬斯,很多熊
Qauataz 青剛櫟
Madadaingaz 老人家、祖靈
Kaviaz 百步蛇;也有「好朋友」的寓意
Tumaz 黑熊
Sakut 山羌
Sinap sakut 黃喉貂,意思是會殺山羌的動物(閩南語:羌仔虎)
Nnaga stragano 大葉楠
Mahudas 馬霍拉斯(山),秀姑巒山冬季積雪如白髮蒼蒼老婦
Mashisan 馬西桑(地名),太陽最後照到的地方
Sakakivan 卑南主山,最後回望老家的地方
Litu 利稻(地名),山枇杷
Bacingul 麻天久留(地名),鬼櫟
Talunas 太魯納斯(地名),一種短矮的竹子
Andivulan 敵人的便當
Nas maya 殉情(Nas) 女子名(maya)
Kilis 某蕨類
Toqu bangil 柔軟的杜鵑森林
Lambas 紅檜森林
Tungangan 祖居地
Sang 柴油
Hanitu 靈
Minataz 美奈田主山,意思「曾有一場大風雪凍死了來狩獵的人」
Hainutunan,海諾南(山名) ;赤楊,「會走路的樹」
馬西巴秀,源自布農族語。馬西巴秀山石洞營地:拉馬達星星抗日遺址
Dauldaul 溼地
Hangvang 水鹿
Dihanin 天神
Uninang 感謝
Taisah 夢
Samu 禁忌
Tastu baning 共食一鍋小米,指生活緊密的家族成員
Lili 瓦氏鳯尾蕨
書中提到的植物:
箭竹
冷杉
小檗
馬醉木
玉山圓柏
刺柏
二葉松
懸鉤子(依文意應該是高山薔薇)
金毛杜鵑
川上氏小檗
愛玉
紅檜
森氏櫟
白新木薑子
青剛櫟
櫸木
楓香
大葉楠
白鶴蘭
蕨類
血藤
黃藤
鳯ㄚ蕨
柳杉
山豬肝
三葉山香圓
山桐子
鬼櫟
台灣杉
台灣蘋果樹
黃杉
台灣瘤足蕨
狹葉櫟
石葦
豆蘭
兔腳蕨
赤楊
瓦氏鳯尾蕨
大葉楠
香楠
紅楠
假長葉楠
台灣杜鵑
八角金盤
賽山椒
大葉校櫟
玉山灰木
高山櫟
猴板凳
玉山當歸
相思樹
白匏子
油桐
雲杉
大葉柯
崖爬藤
大枝掛繡球
鐵角蕨
稀子蕨
小米
土肉桂
呂宋莢蒾
化香樹
山柿
冇骨消
咬人貓
華八仙
短尾葉石櫟
書中提到的動物:
水鹿
山羌
山豬
台灣獼猴
台灣黑熊
蜥蜴
蟬
五色鳥
大冠鷲
白耳畫眉
螞蝗
蠅
虻
蚊
百步蛇
冠羽畫眉
青背山雀
繡眼畫眉
松鴉
綠鳩
象鼻蟲
松鼠
刺鼠
森鼠
山羊
山雀
熊鷹
黃喉貂
莫氏樹蛙
碧眼樹蛙
螢火蟲
苦花
赤鼯鼠
領角鶚
黑腹虎頭蜂
糞金龜
條終松鼠
深山竹鷄
棕面鶯
大赤鼯鼠
灰喉山椒鳥
山頭紅
白耳畫眉
赤腹山雀
黃腹琉璃
白紋鳯蝶
青帶鳯蝶
大娟斑蝶
鳯蝶
書中提到八通關古道沿線可見到的山:
馬博拉斯山**
新康山
秀姑巒山**
公山
玉山東峰
大分山
玉里山
阿布朗山
馬西桑山
鹿野溪源的山:
美奈田主山
內本鹿山
書中提到的溪流:
拉庫拉庫溪
米亞桑溪
黃麻溪
闊闊斯溪
塔洛木溪
馬嘎刺托溪
馬霍拉斯溪
鹿野溪及其上游
書中提到的地點:
太魯納斯駐在所
十里駐在所
多美麗駐在所
玉里
安南
山風
佳心
黃麻
瓦拉米
綠
山陰
十里
抱崖
多美麗
大分
大水窟
莫庫拉番(mongzavan)
托馬斯
塔洛木(Tatalum)
*:《走進布農的山》,郭彥仁 著
**:馬博拉斯山(或馬霍拉斯山)被日本人誤植為秀枯栾山(後來地圖出現的是秀姑巒山),一直被誤用至今。詳見維基百科:
『「秀姑巒」是阿美語Ci'poran的台語音譯,其義為「在河口」,原指「秀姑巒溪出海口(大港口)的小島」獅球嶼,詳見維基百科。』
所以,秀姑巒,指的比較是溪而不是山。
而應該叫做馬博拉斯山(或馬霍拉斯山)的『秀姑巒山為布農族巒社群、郡社群兩大社群從濁水溪水系往東台灣秀姑巒溪水系、卑南溪水系、南台灣高屏溪水系遷徙路線的必經要地,稱作「馬霍拉斯山(巒社群布農語:Maqudas、郡社群布農語:Mahudas)」,意指「白髮蒼蒼的老人」』
『日治時期1896年陸軍步兵中尉長野義虎在中央山脈東西來回橫斷的探險報告中以漢字記載此山為「秀枯栾山」並以片假名標註「マホラス (Mahorasu)山」(發音馬霍拉斯近於布農語Mahudas)。之後的測繪地圖都以漢字定名此山為秀姑巒山,而將北側犄角對峙原本布農語稱為「烏拉孟山(布農語:Ulamun)」的中央山脈第二高山誤植為「馬博拉斯山」,又將東北方十多公里外「丹大東郡橫斷」的另一座山定名為同音的「裏門山」(日語:裏門/うらもんUramon,日語意為「後門」),連串錯誤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