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到小平的高中參加親師懇談會,老師說上學期該班得到教室佈置比賽第一名,小平是學藝股長,算是為班上立了大功,真為他高興。
這一學期的佈置就顯得比較中規中矩(上學期是一堆驚悚恐怖的鬼),有淹大水,有白蛇、許仙、法海、雷峰塔,只是這法海也未免太娘了吧!
這跳汨羅江的屈原,是從雷峰塔上跳下來的嗎?
白蛇與法海正面交鋒,火箭筒與船彈都來了。
這一次最主要是要向家長募款修冷氣,並且說明二年級分類組該注意的事項。學校已經為學生做了性向測驗,可做為選類組的參考。由於選了類組,會決定分班與未來修習的科目,所以異常重要。
學校特地邀請台灣大學的註冊組洪組長,為大家說明如何幫助孩子,大意是:
1. 要耐心陪伴孩子走過這段時期,不要將大人的想法強加諸在孩子身上,應幫他多分析,提供選項讓他做最佳的決定。他有提到最近一個試圖自殺的大學生的案例,分明天賦是在戲劇音樂,卻去念不喜歡、不擅長的物理化學,當然到了高年級,念不下去,因此做出了輕生的傻事,還好救了回來。
2. 現在入學有三大管道: 繁星計畫、學測推甄、指考分發。繁星計畫是為了讓偏遠的高中也有人能上好大學,使這些學校的學生有一線希望,是政策上想去平衡城鄉的差距,可是名額很少,對明星高中比較沒有特別的意義。學測推甄,有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兩種,必須通過學測的基本門檻(考共同的五科,且只考一、二年級的內容)。學生必須準備很多資料,並且通過面試或特定系所進一步特定的測驗(尤其是理工科系)。至於指考分發就跟以前的大學聯考一樣,依照指考的成績與選瑱的志願用電腦分發。這些統稱多元入學方案。
3. 洪組長說,今年清華交大倡議要把學測推甄的人數比例提高至六成,但台大將只維持四成。他曾針對學測推甄與指考分發進來的學生,在大學學業上的表現做過統計研究比較,發現學測推甄的學生表現顯著較為優異,這跟清華交大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學測推甄的學生念的是自己擅長或喜歡的科系,故念起來更順手更努力的緣故。但他認為,人是多元的,保持指考在某一定的比例,可以讓推甄表現比較不佳的人有機會進好的大學,這樣可保持真正的多元。
4. 現在大學走向通才教育,台大固然招收了很多資賦優異得學生,自由的學風也從本來中庸的人中培養出很多人才。他強調現在大學轉系或修輔系的機制非常靈活,不妨也可考慮先上好的大學,在大一的時候把基本的功課念好,甚至修一兩門想去念的科系的科目試試,成績好轉系並不難。進入好的大學,就是有了好的環境,慢慢再選擇,不必一試定終生。
結束以後,我和小娟媽都認為,如果學測甄試比例高達六成,不參加就會失去選擇的機會,怎會有不參加的道理。只是洪組長的選校說,好像跟以前我們鼓勵的選系不選校,有一些落差。或許這也是一種多元入學的另類的思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