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大力倡導朝鮮臣民學習文學。世宗在景福宮建立集賢殿,親自選拔人才進行各種的學術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是1443年的《訓民正音》的編輯和諺文書寫系統的發明。
朝鮮諺文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世宗並為朝鮮民族終於創造出獨特且方便的書寫文字,逐漸形成今天的朝鮮語。』,維基百科如此介紹韓國文字「諺文」的誕生。
所謂「諺文」,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1446年10月9日,在試驗了二年多之後,韓國新文字「諺文」正式頒布實施。
諺文基本上是拼音的文字,只要認得,就寫得出來,也唸得出來,十分容易學習,對韓國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貢獻。
在諺文公告實施的十五世紀末,朝鮮還是中國明朝的藩屬。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當時朝鮮的貴族和官員怕被認為是沒有正式文字的蠻夷之邦,所以繼續使用漢字,而不用諺文。
諺文在平民之間,尤其是較少受教育的婦女們,用得比較多。
在20世紀初年,韓國就有學者提出獨尊韓文的想法。1948年頒布《諺文專用法》,開始逐步廢除漢字,但基本上是漢韓字並用。真正全面廢用漢字,是朴正熙在1961上台後的事,造成有一整個世代的人完全不懂漢字。後來為了跟中國做生意,以致金大中在1998年一上台,就鼓吹復用漢字。*
諺文是非常容易學習的語言,問題是同音異字很多,如果沒有前後文可以參照,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誤解。
韓國的教育部在2016年宣布,自2019年開始,在小學的韓文課本中,將容易誤導的同音異字,開始標上一些漢字,以亡羊補牢。
為了擺脫鄰近的中國強權的影響,去漢字就是去中國化,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其中關於文化傳承的部分呢?
韓國在全面去漢字之前,尤其是朝鮮歴史的文獻,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如果韓國人都不懂漢字了,那麼就是把新的世代,從傳統文化中一刀切割了開來,難道不會有任何的遺憾嗎?
從一個台灣觀光客的角度看來,韓國各處的標示如路名、招牌、地鐵站等等,如果不懂韓文,縱使有英文附註,也是非常不方便的。這跟日本到處有漢字,即便字所表達的意思不同,也是很好認的,相當不同。
諺文固然是拼音的字符,但在書寫的時候,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堆疊成一個個類方塊字的形式,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可能是受到漢字書寫習慣的影響。
漢字很難學,可是一旦常用字學得夠多了,就可以運用自如。諺文很容易學,但是一旦有新的字詞出現,就得再學習那個字詞要怎麼用諺文的字符拼寫。所以可以說是各有優勢。
我想,如果能各取漢字和諺文的優點,那麼諺漢混成的韓文,就能成為超級棒的文字表達格式了。
在首爾塔所在的南山山腳下,有一座「漢陽公園」的石碑,石碑上刻的第一個「漢」這個字,被刻意破壞得很厲害。
話說在1908年,朝鮮首度批准日本人住到首爾(舊時叫漢陽、漢城)。
日本人在南山下免費承租到30萬坪的土地蓋公園。大韓帝國高宗手書賜名「漢陽公園」這四個字。
該石碑依高宗的真跡刻於1912年,慶祝明治45年,立於公園的入口。
後來石碑消失不見了。直到2002年在南山蓋隧道時,這塊韓國近代史上烙印了羞辱傷痕的石碑,才從荒湮漫草中,再度被發現了出來。
「漢」這個字被嚴重劈壞,應該是針對當時建「漢陽公園」的日本人,而比較不是去中國化或去漢字吧!
在首爾有名的店家,多少都掛著風雅的漢字書法。
和中國一樣,韓國也過農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要去掉表面漢字容易,但是要完全去掉幾千年來中國漢字所帶來相關的文化意涵,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為什麼韓國人只有名字是漢字?https://www.google.com.tw/amp/s/hk.thenewslens.com/amparticle/42084
2019/2/6 諺文 Dama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