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嚴法師認為,在佛教對於面對死亡,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在乎」,一個是「不在乎」。

「在乎」:是希望死後能登西方極樂世界。

「不在乎」:不用在乎,因為一切皆是過去的、沒有發生的、短暫的、虛幻的,正如《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在得,未來心不可得」。

「在乎」的層次,每種宗教都有,天主教、基督教也說希望死後能上天國。

「不在乎」的層次,則是佛教特別的概念。但是它可是很積極的。正如『《金剛經》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應無所住」,就是不在乎過去、不在乎現在、也不在乎未來。至於「而生其心」的「心」是什麼?指的是對人的慈悲心、對己的智慧心。只要還有一個眾生仍在苦難之中,就代表自己的責任未了;只要自己還有煩惱未斷,那就是自己的責任未了。』*

修行的真義,就是修得「不在乎」,『練習著將自己的罣礙、恐怖放下,如《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在乎」的層次,只要相應於因果循環報應即可。

「不在乎」的層次,則是修練把罣礙、恐怖放下。

關於信仰,法國神學家布萊兹‧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曾經建議大家,還是相信吧,相信有上帝,相信有天堂和地獄,為什麼呢?他說,如果沒有那麼一回事,縱使相信也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如果不相信,一旦死後發現真的有那麼一回事,那不就糟了嗎?

這也是佛教關於死亡,「在乎」的層次。

而佛教進一步要大家「不在乎」,一切都是過去的、沒有發生的、短暫的、虛幻的,何必在乎呢?只要充滿慈悲心盡力去付出,不再煩惱,也就可以了。盡其在我,死得安詳圓滿。

好了,布萊兹‧巴斯卡和聖嚴法師都向我揭露了死亡的奧秘,在人生的道場上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安心,安心去赴死。還有什麼未竟的事(責任、煩惱),只要努力快快去做,聖嚴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沒有什麼好罣礙而覺得恐怖的了。是吧!

*:《幸福告別》,聖嚴法師 

2022/10/28 幸福告別 Damak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mt.chen 的頭像
    vincent.mt.chen

    vincent.mt.chen的部落格

    vincent.m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